听《冬阳·童年·骆驼队》有感
曹 怡
3月12日,有幸听到了四位语文名师的课,受益匪浅,被四位名师对语文教学的执著与热爱深深感动。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也是诗意的学习,人文的熏陶。下面我就闫学老师的课谈谈感想。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怀念。闫老师非常重视语言文字中承载的精神、思想,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童年时代的林海音和中年时代的林海音的情感变化。每一件童年往事的学习后,闫老师都不失时机地呈现了这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全场师生都被这种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怀念所感染。
闫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读课题后,让学生想象透过这三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说有意思的描写时让学生想象冬阳下骆驼咀嚼的情景。读到“总是问”时让学生联想作者还可能会问些什么等等。学生在教师引导,经历了有价值的创造性的思考,并不知不觉浸润到语言文字中,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相与,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
闫老师非常善于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倾听学生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整节课中,闫老师善于倾听又富有教学机智的特点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闫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富有诗意,动人而不做作,如沁人心脾的清茶,滋润着师生的心田。结尾的诗更是让我们领略了名师的文采。
关于骆驼铃铛的作用的讨论,这一环节听下来觉得有些不顺,于整节课似乎是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学生看来,闫老师分明在引导大家同意林海音的想法,我想没必要如此分清,只要知道小孩子的想法更美些。与三个起先持不同意见的男同学的对话也似乎牵强了些。
课已听完,但闫老师温柔有力的语言还回荡在耳边,高挑又平易近人的形象又浮现于眼前。她是一位善于思考、智慧而又大气的女性。通过上网,又简单了解了她的奋斗历程。她坚韧、好学令人钦佩不已。骆驼是沉得住气的,不紧不慢地咀嚼着草料。闫老师是沉得住气的,潜心于文本解读和教学研究。她的教学示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领略了教学路上的亮丽风景。